《唐诗三百首》李益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行十,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六年,中讽谏主文科,授郑县(今陕西华县)尉,迁主簿。建中四年(783),又登拔萃科,为侍御史。官低位卑,抑郁不得志,先后从军朔方、鄜坊、邠宁、幽州等地,任职幕府,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写下了大量诗篇。元和元年(806),入朝为都官郎中,历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累迁太子右庶子、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右散骑常侍。大(太)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年八十二卒。两《唐书》有传。李益身经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九朝,阅历丰富,诗名卓著。其诗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著称,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李益《从军诗序》云:“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为诗诸体兼工,尤擅七绝。胡应麟谓“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六)。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李益集》行世。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 [1]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2] ,语罢暮天钟 [3] 。
明日巴陵道 [4] ,秋山又几重。

【解读】

外弟,表弟。据“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推测,当是作者早年所作。

诗写身处离乱中久别重逢而又匆匆惜别情景,逼真传神,向被誉为中唐五律名篇,沈德潜曰:“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一)首联写久别,“十年离乱”为全诗蓄势,定下基调。幼年曾相见,因“离乱”而一别十年,十年长大方得“一相逢”。“一”字下得精警,含意深广。一相逢,乍相逢也,偶相逢也,惊相逢也。离乱之中,生死未卜,邂逅相遇,出人意外,更喜出望外,格外难得、珍贵。秦观《鹊桥仙》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离乱十年一相逢,更胜过平日朝夕相处。颔联正面写重逢之喜,抓住乍相见的一刹那,纤细入微而又脉络清晰地再现了久别重逢时又惊又喜的情感变化。范晞文曰:“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贺裳谓:“情尤深,语尤怆,读之者几于泪不能收。”(《载酒园诗话》又编)颈联叙旧,化用沧海变桑田的典故,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和社会的种种变化,语简意丰,情深谊挚。末联言别,聚散匆匆,重山阻隔,秋景凄凉,将伤别的惆怅心情活现目前。全诗语言凝练,质朴自然,层次分明,意深情笃。胡应麟称此诗“妙境往往有不减盛唐者”(《诗薮•内编》卷四),但细味之,已全然是大历气象。

【注释】
[1]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经九年(755—763)方才平定。
[2]沧海:指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3]暮天钟:傍晚时的钟声。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4]巴陵:今湖南岳阳。《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岳州》:“巴陵县……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