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第01章(01)


一个婴儿降到了人世,他的哭声是那么得宏亮,那么得有力,他仿佛是在用啼哭来向这个崭新的世界宣告——我来了。接生婆倒提着白白胖胖的婴儿腿,照着乌紫泛青的小屁股蛋,狠命地掴了几巴掌,第六巴掌才把他打出哭声来。而后按在铜盆内热水里洗起来,边洗边对床上有气无力的产妇窦氏说:“不下狠手,他不哭,不哭嗓子里的黏痰出不来,黏痰出不来,他喘不成气……”

“大娘,小心点!”一个侍女忙把婴儿的头托出水面,接生婆光顾转脸说话了,弄得小世民的嘴在水面上一浮一浮的。

“没事,起小受罪,长大攒福。”接生婆又转脸对着窦氏絮絮叨叨:“这孩子命硬,会老驴大憋气,拍了他好几巴掌他都没有感觉。长大了一定不是个善茬儿。”

床上的窦氏笑了笑,头无力地靠在枕头上,她仰望屋椽,泪水从眼角滚了下来,她想念着不知现在何处的孩他爹李渊。

——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降生在了渭水之北、武功县南十八里俗称“武功别馆”的李氏老宅子里。千里之外,由东向西的黄土官道上,李渊带着几个随从正打马奔驰。马蹄翻飞,身后腾起阵阵尘烟……

李渊出身于关陇望族,少好习武,为人机智,当今圣上隋文帝杨坚又是他的亲姨父。十六岁时,李渊就入宫任千牛备身,此职虽品级不高,但因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却也十分威风。二十八岁时,深得皇帝信任的李渊,在姨母独孤皇后的帮助下,又被破格任命为谯州(今安徽亳州)刺史。在谯州任上,李渊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五年不到,一纸调令下来,朝廷又命他转任正在遭受旱灾的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陇州在武功县以西,此次赴任正好路过武功。

李渊掐指一算,妻子窦氏怀胎期满,也该生了。因此心上牵挂,星夜兼程,向西进发。不想刚过蓝田驿站就被三个身穿黄袍的朝廷特使追上,让李渊奉旨随皇上前往陇、岐之地察看灾情。

接旨后,李渊目视朝廷特使驰马而去,对卫士李铁叮嘱道:“武功我是去不成了,你先回去告诉夫人,就说我陪皇上视察完陇、岐二地,立即回去看她,请她不要牵挂,务必保重身体。”

“是!”精明干练的李铁拱手答应道。

自古得天下易者,莫如隋文帝。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留下柔弱的皇后和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孤儿寡母,无力控制政局。皇后的父亲杨坚以大丞相身份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素有野心的杨坚,第二年,即废去周静帝,自立为天下之主,改国号为隋,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宝座。

杨坚虽是外戚入主,却是个励精图治、勤勉有为的皇帝。他生活俭朴,劝课农桑;呕心沥血,创立各种典章制度;出兵灭陈,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南北分裂的混乱局面。隋文帝主政的开皇年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全国储备的粮食布帛,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国家的富庶程度,空前绝后,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盛世。”

李渊领着从人,进驿站换了快马后,一刻也不敢歇息,快马加鞭,星夜进发,于第二天下午赶到首都长安。到中书省报到后,即被安排拜见皇帝。

时年正值关陇大旱,百姓闹饥荒,平日只吃些豆屑、杂糠。每天都有许多百姓饿死。文帝到了陇州,实地察看了旱情,昼夜和李渊等人一起研究救灾方案。老天连续六七个月不下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贫瘠的土地裸露着沙石。从长安运来的几百车粮食,远远不够用,文帝决定带走五千人口,到京都就食。

陇州十里亭外,灾民拖儿带女,紧随圣驾两侧,场面感人肺腑。帝临上车前,流着泪握着李渊的手说:

“叔德,陇州就交给你了,当自强不息,躬节俭,平徭赋。适当的时候兴修水利。这五千灾民,过罢年二三月里,朕就派人给你送来。”

李渊免冠拜服:“陛下爱民如子,虽尧舜不过如此。叔德忝为刺史,敢不尽心尽职!”

李渊感文帝之德,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孜孜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怠惰,他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业生产的政策,均分田地,开渠引水,不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使灾后的陇州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社会面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文帝对李渊的政绩大加赞赏。不久,又把他调往岐州(今陕西凤翔)任刺史。这时,李渊才得以回家看望阔别两年的妻子,看看从未见面的二儿子。

李渊带着随从快马加鞭赶到武功,别馆里也知道老爷今天回家,到处打扫一新,全家老老少少喜气洋洋。

李渊跳下马背,刚走进大门,十岁的大儿子李建成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嘴里嚷嚷着:

“爹爹,你不在家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弟弟,妈妈可想死你啦!”

随后而来的窦氏,脸一红,把手里牵着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推上前去:“二郎,快拜见爹爹,你不是整天嚷着要见爹爹吗?”

李渊顾不上一身的征尘,一把把两岁的儿子抱起来,举过头顶,摇来摇去,摇拨浪鼓似的左看右看,啧啧赞道:“像我,像我,长大了也是一条虎背熊腰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