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导读


《笠翁对韵》是出现于清代初期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与康熙年间车万育所编写的《声律启蒙》属于同一类型,以培养儿童学会对偶(也称“对仗”)和押韵为目的,相传其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著名艺术家李渔,书名中的“笠翁”就是李渔的号,“对韵”指对偶和押韵。

李渔,字笠鸿,又号笠翁。又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在明代崇祯年间中过秀才,但未能考中举人。入清后无意仕进,卖文为生。顺治八年(1651)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组戏班从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经常带戏班外出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获取了丰裕的资财。康熙元年(1662),李渔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将寓所命名为“芥子园”,与此寓所一起,他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著名的《芥子园画传》即其中一种。晚年又举家迁回杭州,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最终在穷困中离世。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也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其代表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以及艺术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对偶(对仗)和声韵是汉语两个重要的特色,这在古老的《诗经》中已经有所体现。发展到南朝的齐梁时期,文人们已经发现了声韵和对偶的规则,并自觉地运用到诗文的创作中。随着格律诗(即近体诗或今体诗)在盛唐时期的完全定型,熟悉声韵和对偶成为吟诗作赋的前提。而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诗赋还是八股文,对声韵和对偶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因此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古代的童蒙教育对声韵和属对(俗称对对子)十分重视,从元代开始就出现了这方面的启蒙读物,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清字的平仄,学会对仗,并记住韵部,为将来作诗文打好基础。这类读物中,出现于清初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最为有名的。

《笠翁对韵》与《声律启蒙》在体例上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写。《平水韵》是古代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平上去入206韵)进行合并,分为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分为106韵,二者基本相同(106韵和107韵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平水韵”虽然南宋时才出现,但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后世诗人作格律诗,也一直沿用这种分法。古代韵书选取每一个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以便于称谓,如“一东”指平声第一部,“东”是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与“东”韵母相同的字都归属于这一韵部。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更不能平仄互押。《平水韵》把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称为上平声、下平声,共三十部。这三十部中的字的归属是古代文人必须熟悉的。这是《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遵循《平水韵》平声三十韵部来编写的原因。

《笠翁对韵》以《平水韵》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分上下两卷,每卷十五个韵部。上卷 为 上 平 声, 韵 目 依 次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卷为下平声,韵目依次为“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笠翁对韵》在每个韵目之下各有二到四则对文,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十六句、八个韵脚。兹以“一东”韵的第一则对文为例予以说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则十六句对文的韵脚依次为“风”“空”“穹”“蒙”“中”“红”“东”和“翁”,都属于“平水韵”中“一东”韵部。从中可以看出《笠翁对韵》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学习者的熟读和背诵,这些常用字属于哪个韵部便被牢牢地记住,成为将来应试和写作的基本功夫。

《笠翁对韵》的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由简到繁,都组成工稳的对仗。还以上引“一东”韵的第一则为例,共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十对对语。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编排方法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很科学的。

《笠翁对韵》的对句注重了对仗的各个因素,首先是辨明字声的平仄:属对讲究平仄相对(通俗地说,古代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与平声或仄声与仄声是不能形成对仗的,如“雨对风”,换成“雨对雪”则不可。(古代有入声字,属于仄声,但现代普通话已经读不出来了,如“一东”第二则有“雨伯对雷公”的对句,“伯”就是入声字。这是需要注意的。)在对仗中,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是平仄读音的重点,第一个字可不讲求,如前面所引“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这一联中“牛”与“参”都是平声,但并不妨害其对仗的工稳。其次是同类词性的字词相对,如“一东”第三则“清暑殿,广寒宫”这个对句,既是宫殿名相对,同时“清暑”和“广寒”在词性上也完全相同,构成反义词相对,非常工稳。至于对仗中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等更高一层的讲求,《笠翁对韵》的各条对句也都起到了很标准的示范作用。

《笠翁对韵》的对句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用典是诗文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典故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这种一举多得的教育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优长之处。如“一东”第三则“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其中就包含着两个常见的典故。这使简单的对句包含了深厚的内涵,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史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笠翁对韵》是声律、音韵和典故这些蒙学知识的综合体,它为学生今后写作近体诗打下坚实的根基,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为今后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了基础培训,是一部极好的诗文创作入门教材。

《笠翁对韵》较之《声律启蒙》,在编写体例上较为灵活。《声律启蒙》每个韵部都是三则对文,而《笠翁对韵》则变通为二到四则。这是因为古代韵部中有的属于“宽韵”,即字数多、选择余地大的韵部,“四支”“七阳”等都属于宽韵;有的属于“窄韵”,即字数少、选择余地小的韵部,“三江”“十五咸”等都属于窄韵。《声律启蒙》不分宽窄韵,都按照三则、十六句、八韵脚编排,这样就使得宽韵里的一些常用字未能被编入,而窄韵里的一些偏僻字却没办法回避。《笠翁对韵》则是遵循宽韵四则、窄韵二则的体例编排,这就避免了《声律启蒙》的缺陷。

但《笠翁对韵》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最明显的是其对仗水平比《声律启蒙》明显要低一些,如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在对仗技巧中是要尽量避免的,而《笠翁对韵》中有不少就触犯了这个忌讳,如“二冬”第三则“意懒对心慵”“浪蝶对狂蜂”等即如此。这样的水准不像是出自李渔这种级别的大家之手,所以不排除《笠翁对韵》为托名之作的嫌疑。

《笠翁对韵》旧本带有一些简略的注释,存在着不少纰漏。此次整理,没有保留旧注,而是按照现代规范重新作了注释。由于是面向儿童或初学者,所以注释侧重于字义的解释,对一些较长的诗化语句进行了翻译和串讲,对于典故,则注明来源出处,但一般不引用原文,只叙述大意。在标点上,在每个韵脚后标有句号,以便于辨明韵字。注释借鉴了前人和当代学者的一些观点,因非学术著作,无法一一注明,谨在此表示谢意。

【注释】